首页 >> 小扁芒菊

青海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为青海农牧业发展做贡献种阜草属

星展农业网 2022-07-26 14:20:40

青海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为青海农牧业发展做贡献

以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增收为目的,以十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动协同创新机制为纽带,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着力点,以培养领军人才和提升农牧业科技人员素质为切入点,近年来, 青海大学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利用我省油菜、马铃薯、蔬菜、蚕豆、麦类、牛、羊、猪、饲草料九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借势发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学院、农林科学院和农牧学院等单位的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建立了青海省除鱼类外的十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中的九大平台,由学校9名首席专家教授领衔,全力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发挥科技创新先驱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九个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已经成为青海省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的主阵地。借力九大平台,“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农牧业科技成果335项,占全省的82%。累计鉴定、评价各类科研成果488项,其中国际领先 10 项、国际先进 31 项、国内领先 186项、国内先进125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28个,制定标准91项,其他成果17项,申请专利79项、授权专利54项,25项成果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占青海省高校的80.6%,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截止目前,通过平台建设,研发的杂交春油菜品种已成为我国春油菜区主栽品种,特别是青杂5号在蒙古国得到大面积推广,面积达到20多万亩,在春油菜区推广青杂4号、7号和5号3个品种累计的总产值66.65亿元,新增收入7.3亿元;马铃薯累计推广面积900万亩以上,通过技术配套与集成,每亩增产250-500公斤,产生经济效益达36亿元,尤其是培育的“青薯9号”单产达到4000公斤以上,被群众称为“脱贫马铃薯”;蚕豆累计推广面积35万亩,创经济收入4亿元以上,实现了青海蚕豆产业“生产区域向旱作农业区转移、生产方式向轻简化转变、目标高产高效并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总目标;蔬菜新品种、专利及地方标准等各类技术成果63余项,累计推广面积达4.16万亩,农民增收1120万元,产生经济社会效益5700万元;培育的青稞品种“昆仑14号”创下了高寒地区单产351公斤的新纪录;生猪平台紧紧围绕青海八眉猪、洋三元商品猪和藏香猪,研发、熟化相关技术32项;在牛平台方面,确定立项研究任务共19项,提供的三项技术“牦牛适度补饲技术、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牦牛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入选2016年农业部主推技术目录,将在全国牦牛产区推广应用;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结合自主科研成果确定了符合各产业县地域特点的主导饲草品种8个,制定了饲草产业主推技术30余项,提出的主推技术在产业县的使用率达到100%;羊平台历经8年的试验攻关、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为青海藏羊生产向现代化方向迈进提供了一整套理论依据和技术体系,在国内首次集成、研发了藏羊羔羊的早期断奶技术,破解了藏羊生产周期缓慢的根本制约,构建了适合青海牧区的羔羊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羔羊成活率,建立了繁育藏母羊的营养调控技术,缩短了母羊繁殖周期和世代间隔,为实现高寒牧区藏羊常年均衡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依托 青海大学 建立的九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在青海省农牧业科技服务方面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特别是近年来,培育出了适合高原气候的高原作物新品种如春油菜、马铃薯、春小麦、冷季豆,取得了显著地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我国西北三大高原地区农作物品种更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研发的杂交春油菜品种成为我国春油菜区主要栽培品种,多个品种被国家农业部推荐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青藏高原藏羊养殖技术、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高寒草地退化定量评价及分类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研究等研究成果均已达到冲刺国际领先的实力。学校将进一步建好平台,积极主动作为,为青海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杨波 郭永发)

责任编辑:高晓川

平板清障车报价

神舟笔记本电脑

手机屏蔽柜

郑州全封闭洗车机

血常规分析仪

上汽大通t70

友情链接